咨询热线
15597722898

联系我们

2014-黎平县第七中学建设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展示

2019-11-26 15:50 点击: 未知


黎平县第七中学建筑设计方案
第 一、工程概况
黎平县第七中学位于黎平县城北教育用地区域内,东北临黎平县第四中学用地,东南临西门河,整体用地50031.5㎡(75.05亩),东西面较长、南北面相对东西面较窄,用地成不规则多边形,新建黎平县第七中学规模为60个班级,学生数3000名,全部住校;教职工240名,设计总建筑面积:36754.0㎡。
 
第二、设计依据
1、黎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
2、黎平县城北控制性详细规划
   3、黎平第七中中学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
   4、黎平第七中中学地形图(1:500)
   5、《中、小幼拖建筑设计规范》
   6、国家相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范
第三、设计指导思想
1、深入把握现代校园的特点,为学生们学习、生活、运动及教师们教学、科研创造优质高效的物质环境,强调学校功能上的先进性、整体性、发展性、开放性。
 
2、充分考虑在地域融合的背景下,学校将以何种形态出现在城市环境中,如何在与环境取得联系的同时,又避免干扰的问题。
3、设计中突出地域和文脉思想,考虑了建筑与周边城市及自然环境间有机联系,坚持自由、开放、协调、统一与环境共生的原则,创造一个自然和谐、气象亲切、充满趣味与吸引力的、富有时代创新精神的个性化的现代教育环境。力求营造出开放式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体设施,我们期待新的建筑能够延续,黎平县第七中学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文化传统,同时又能够加强学校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使之为地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4、设计我们提出了学校不但是提供文化活动的场所,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创造性聚集和发展的摇篮。于是在方案中我们力求建筑空间与校园文化共同表达,共生。从用地选择、空间的规划、流线的诱导、景观的配置,到建筑群体的组合,以及单体的细部处理均充分考虑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段来营造出学校独特的,深受师生喜爱的氛围,赋予校园空间特有的个性化色彩及场所意义。而透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场所中所包容的精神内涵,使可使人们体会到学校存在的意义及其校园文化的存在。
5、设计合理划分功能区以及简洁有效的交通流线的连接,充分利用地形、低环境负荷,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学校。
 
 
四、总平面设计
校园总体布局概念,青少年成长的两个重要方向是思想和身体的成长,因此,校园建筑空间也应划分为两个部分,其象征意义分别与思想文化教育和身体锻炼相对应。这两部空间在形式上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青少年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规划设计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有机互渗的交流空间,本方案提供了丰富的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为现代素质教育提供条件。入口是中央文化广场;左侧是教学楼组团之间的绿地、二期建设的图书馆、学术厅;建筑物内部的中庭、平台及室内园林、休憩廊等空间,各交往空间与园林意境相结合,并适度地控制庭院四周的建筑的高度比例,和谐地插入收放有致的空间系统。
中心广场由综合楼、教学楼、体艺馆、图书馆等建筑围合而成,是整个校园的中心,也是主要的景观区域。生活区位于教学区右上侧,靠近次要干道是生活和休憩的理想场所。运动区位于校园西侧,综合楼作为学校中心节点被布置在中轴线上,强调也学校的开放性、文化性以及实践性。
同时在左侧放置了教学楼,并且面向中心广场,为中心广场提供更多的生气与活力,使中心广场成为学生学习、交流休息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在另一侧布置了体艺馆,增加中心广场的功能性的完善,这样将中心广场做为整个校园的主角而建筑则成为场地的背景及蔽护,这样做更注重了对人的行为的关怀。
广场绿化植物在空间的开合中串起整个校园的空间景观,也串起黎平县第七中学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色,园形的水景,自由的流水,喷泉、小溪构筑了黎平县第七中学的水文化,春晕应该是一个现代高效的、绿色生态的,可以自由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山水情调,能传递上虞地域文化特征的校园。
从教学区、运动区到生活区是学生日常生活最主要的流线,在校园中应体现步行者优先的原则,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的连接应该方便快捷,我们在方案中做到这几点,体现了一种新的校园模式,它即有功能明确的分区,又有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尽量缩短了流线的距离。
校园的东侧邻近黎平四中运动场,我们设置了集中体育运动区,包括标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和体育馆。
将生活区置于校园的北侧,这样便于和教学区相连,同时又独立一体,便于使用,这其中包括了食堂、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配电房、浴室、泵房等。
 
第五、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设计“以人为本“是主要的指导思想,在校园里主要以学生们的生活习惯、交流、学习,教工们的生活为原则组织建筑的空间关系与连接,其详见建筑单体平立面图。
 
第六、交通设计
在传统的校园布局中,为了解决中心教学区的交通问题,机动车道往往深入校园中心,在实际使用中不仅仅常常导致人、车合流,造成交通恶化,还破坏了校园中心区域的整体感。方案以教学单元和生活单元结合,是步行成为教学单元和生活单元之间的主要交通方式,在不同的教学单元和功能区之间是利用车行环线来联结,这样,外围的车行环线围合了中心步行区,不仅加强了中心区的整体性,提高了环境质量,也使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有机结合区同构筑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流线体系。
人车分流是这个设计的特点,将汽车道设置于教学区、生活区外围,车行线和步行道完全分开。使教学区与生活区有一个更富人情,更具安全性的生活空间是合适且必要的,在校园内以步行道作为主要交通线,这些步行道成为广场的延伸,铺以套色的广场砖将增加校园的良好氛围,这些步行道宽度满足消防要求,必要时可成为消防通道。
整个校园设两个入口,主入口开向南面路上,是整个校园的主要人流疏散口,后勤入口在西侧的路上,靠近教学楼区、体育区,非常便捷。联系主入口和后勤入口的校内车道为6M宽,可做为消防车道,机动车以及外来车辆为主,另加少量的学校内部车辆,因此,机动车停车设置于主入口广场两侧,学生和教师主要以自行车为主,将宿舍底层部分架空作为自行车库。
第七、绿化广场设计
在校园的优良生态环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状况下,更是能够舒缓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同时,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和场所。因此,校园的景观、绿化不该仅仅只是观赏的对象,而是应该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让人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自然、宁静、平和。
绿化设计是整个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校园不同区域的功能部及所处环境差异,各个区域应具有不同的绿化形态。
1、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区:在校园入口处设置一个宽阔的广场区,它既是人流聚集、分散的结点,也是校园在环境、视线、噪音、空间方面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区域,更是给进入校园的人们以最深印象的地带。在广场的造型上采用自由、流畅的曲线和规则的郁园形结合,并通过两个灯柱延伸至校园深处,使广场空间既有向心性,又有纵向的延续感。大面积的方格铺砌,衬托出郁园形的广场中心,广场前端还设有一座高耸的钟塔,这种体现了人类不朽智慧和创造精神的计时工具,在广场中心显得格外独特,并有极大的吸引力。
入口广场以绿色草坪及铺装硬地为主,辅以喷水池、再加上乔木点缀,使之更通透,成为周围环境的热点,起到外部城市空间向建筑内部自然过渡的功能,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和形象。
2、教学区庭院,以曲水草地为主题,局部设置乔木点缀给学生构筑一个静态的休息、交流、学习的场所。在各功能分区之间以及教学单元和生活单元之间设置的大面积绿地,使学生无论是早锻炼、晚自习,上教室、去图书馆都能够穿行于绿地和景观带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绿地的存在,避免了在传统的校园布局中,将景观、绿地仅仅作为观赏的对象。
第八、消防设计及环境保护
1、规划建筑与场地退让规划红线3米,种植大面积绿以利于减少噪音对校园的影响。
2、校区内主要干道宽16米,次要道路宽3~6米满足消防车的通行。
3、在主次干道一侧每隔120米设消防栓柱,保护半径150米。
4、庭院内设硬铺地,局部为草皮砖铺地保证消防车出入,尽端式道路设有回车场地。
5、在人流相对集中的建筑物周边设置足够的硬地,以利人流的及时疏散。
6、建筑单体按建筑防火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7、教室教学楼之间间距为21.9米。
8、在校园内的适当位置放袋装垃圾收集站,收集生活、办公垃圾。
9、地面停车远离周围建筑,并以绿化间隔以减少干扰。
 
 
第九、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第十、结构部份
一、设计依据
1、本工程设计主要按下列规范进行设计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9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01
 
二、结构方案
1、基础方案
根据各个单项工程的层数,平面形状及内在的功能布置,同时考虑到拟建工程的地理位置,上述各单项工程的基础拟采用桩基础,具体桩基形式待完整的地质勘察报告提供后确定。
2、抗震设计
根据2001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3、上部结构方案
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布置,在各分项工程中,除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采用砖混结构外,其余均为框架结构,楼面全现浇,其中长度较长楼之间留设伸缩缝。
4、结构材料
砼采用C30,墙体采用多孔砖。
 
 
第十一、给排水设计
一、设计依据
本工程根据现行的《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规范、标准以及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市政资料等设计。
 
二、给水设计
1、水源
本设计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
2、日用水量计算

用水单位 用水定额 最大日用水量M3/d
学生3000名(均住宿) 150L/人·日 450
教工240名(住宿) 200L/人·日 48
餐厅用水 10L/人·次 65
冲洗道路及绿化 1.5L/M3·次 80
小计   643
未预见水量 按日用水量的15% 96.5
合计   740
 
3、供水方式
本工程、生活用水均为市政管网直供。
 
三、消防设计
1、本工程消防给水引入管与生活给水分开设置,从市政给水总管引入DN150消防给水管。
2、室内消火栓供水方式
(1)屋数≤3层的建筑,市政水压能满足则由市政给水管直供。
(2)屋数>3层的建筑,在地块最高建筑上设一10吨消防水箱供各建筑消防用水,屋数>3层的建筑。
3、室外消火栓设在校区消防环形给水管上,由市政给水管直供,间距≤120m,具体布置根据建筑总体布置而定。
4、室内适当位置MFA4灭火器,详见施工图。
 
 
四、排水设计
1、本工程排水:雨、污、废分流制。
2、雨水经汇集后,就近排入河道。
3、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与生活废水汇合排至市政污水管。
4、最高污水排放量(按生活给水量的90%计):486M3/d。
5、室外区域雨水量按绍兴地区暴雨强度公式计:
 
        3360.4(1+0.639lgp)
Q=                               (L/s·ha)
          (t+11.945)0.825
式中:P=1   t=t1+mt2   t1=10min  m=2  Л=0.55
6、屋面雨水径水斗收集,道路雨水经雨水口收集,标准田径场采用盲沟收集雨水,雨水经管道收集后,排入校园东西侧河道。
 
六、管材
室内给水管:钢塑管
室内消防管:镀锌钢管
室外给水、消防管:管径≤80时采用钢塑管;DN>80采用球墨铸铁管。
室内排水管:upvc排水管
室外排水管:室外pvc-u双壁波纹管
 
 
十二、电气设计
一、设计依据
1、《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3、《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6、业主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7、各专业提供的相关条件
 
二、设计范围及内容
1、用户10KV/0.4KV变配电系统
2、单体建筑的照明配电系统
3、防雷与接地系统
 
三、负荷计算及供电电源
本工程均为三类负荷,用电量按50W/m2估算,约为3400KW。需要系数取0.5,补偿后功率因数为0.9, 视在功率为1889KVA, 变电所设计630KVA变压器四台,负载率为75.0%。设计采用一路10KV电源供电。
 
四、变配电
1、 本工程设计变电所二座,其中一座设一间值班室,一间高、低压配电室,设置二间630KVA油浸式变压器室,并带温度控制设备;另一座设一间低压配电室和两间630KVA的油浸式变压器室,并带温度控制设备。
2、高压开关柜拟选用10KV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真空断路器,油浸式变压器拟用S9型,低压配电柜拟选用GGD型和GCS型。
3、在变压器低压侧设置成套静电电容器自动补偿装置,以集中补偿形式使高压侧功率因素提高到0.9以上。
4、在变电所内设置量电柜,以高供高计的方式量电。
 
五、低压配电线路及敷设方式
1、变电所内的进出线均用铠装电缆,电缆沿电缆沟敷设。
2、10KV线路选用YJV22-10KV型铜芯电缆。
3、低压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配电为主,局部采用树干式配电。
4、各建筑物单体内配置采用YJV22-1KV型电缆,BV-500V型塑料绝缘铜芯线穿保护管暗敷,消防设备配电采用耐火电缆,NH-VV-1KV型电缆,NH-BV-500V耐火塑料铜芯线。
 
六、照明系统
1、照明照度设计以国家规范要求设置,并充分考虑节能。办公、教学、宿舍、食堂等建筑采用高效日光灯为主,白炽灯照明为辅。其他场合根据不同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光源及灯具。
2、按规范设置事故照明,诱导疏散指示灯。
3、各建筑物单体内设置总等电位联结,有淋浴设备的卫生间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
4、工程采用TN-C-S系统,三相四线配电,保护线(PE)专放。
 
七、防雷与接地
本工程内各建筑物属三级防雷建筑物。防雷接地电气设备保护接地合用接地体,即利用建筑物基础地梁内主筋相互焊接,形成一个环形接地体,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Ω。屋面按照规范设置屋面避雷带。
 
八、弱电部分
电话、有线电视、局域网等弱电部分不列入本次设计范围,由甲方委托相关单位进行设计。